电子政务平台|局电子政务平台|繁體 |登录|注册

“百年地质青年走访百名老地质党员” 专题活动

初心不改,探索求真

——胡畔采访老地质党员钟国绘感想录

2021-06-15 09:30 团委办公室

时值党的100华诞来临之际,为了深入学习党史,局史、地质史,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地质青年走访百名地质老党员”活动,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第一人选——原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副队长,退休老党员钟国绘。

钟国绘是一个有着浓厚书卷气息的老地质党员,他是一队《队志》的主编,个人出版了小说《漂浮的红杜鹃》,并获得第九届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奖;他又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员干部,他为了职工的利益敢讲,为了单位的利益敢拼,为了学术的结论敢争。我心想,找他,准没错!没想到我俩刚一见面,他就说今天的主角不是他,而应该是他所知的每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并把我的采访提纲合上,让我静静的听他说。

在钟国绘的讲述中,我渐渐了解了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的历史,并了解了一队的光荣传统从何而来。

“一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荣誉,出了那么多的成果?”“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是什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还没等我发问,钟老先向我抛来了三个问题。伴随着我的沉思,钟老缓缓的讲述到 “一队能有今天,能有这么多的成绩,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是党带领我们走向了辉煌”,在钟老的口中,一队能走在前列,成为标杆,离不开最初的党委书记——孙耀华。孙耀华,1960年5月-1966年4月,时任鄂东地质勘探队(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前身)党委书记,他始终把责任记在心中,严格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强调对干部的严格要求,对职工的关心关爱,使职工拥护党的热情越来越高,愿意听党话、跟党走。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身为党委书记的孙耀华看到职工的生活越来越难,亲自带领了100多名职工上山开荒种地,当年就收获各类粮食3万多斤,蔬菜近千斤,极大地缓解了职工的生活困难。也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孙耀华的领导和感化下,全队296名职工,积极响应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号召,放弃了“国家粮”,回到原籍务农,没有发生一例纠纷,充分体现了与国家同呼吸共患难的高度思想觉悟。在孙耀华的带领下,一队成长起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领导干部。至今问起一队的老同志们,都说孙耀华的心中有太阳,给职工带来了党的光辉和温暖。

“孙耀华给一队培养了一批好的干部,而胡惠民给一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钟国绘这么对我说,“我们队上之所以出专家出成果,也离不开胡惠民的严格要求”。

“作为一个技术负责人,不但要在技术上做领头雁,更要注重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成为经济建设、技术管理上的行家里手”,这是胡惠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个年轻人能不能培养成才,责任不在年轻人,在我们。如果没有培养成才,要么是你没有看准人,要么就是你没有下功夫去培养!”胡惠民始终把培养年轻人看做自己的责任,看做老一辈地质人的责任,在这样一种思想和行动的影响下,一队的传帮带、师带徒活动一直得以很好的开展,找矿成果在全局也是名列前茅。

“这两个人对于一队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啊”,钟国绘感叹道,两位领导一个在思想上带好队伍,使职工在艰苦的年代一直向前走,一个把技术放在首位,带出一批专业人才!

“地质科学是探索型的科学,是不能唯教科书的”钟国绘如是说,“当时啊,派驻我国的苏联专家根据教科书上的‘矽卡岩型无大矿’的理论,否定了铜绿山的找矿工作,建议停止铜绿山的勘探工作。矿区负责人申敬锡顶住了巨大压力,坚定地表达了在铜绿山找矿的信心。最终在大队和省局领导的支持下,铜绿山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粉碎了“矽卡岩型无大矿”的理论,并利用铜绿山的经验,先后发现了铜山口铜矿床、黄金山石灰石矿床、大广山含钴铁矿床等一批矿产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胡,你们现在的生活、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真的是太好了”。钟国绘告诉我,在以前,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对工作总是饱含激情,充满干劲。“那个时候,大家没有奖金、没有绩效,工资都是国家统一发放,但是那些老同志、老干部都是拼了命的在工作,你说是什么在激励他们努力工作?”钟国绘又向我发问,“是理想,是信念,是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是为祖国找矿立功的伟大信念、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还没等我回答出来,钟国绘就给出了答案。“看看你们现在出野外,GPS定位,挖机开路,索道调运设备,上下班有通勤车,出野外有司机,而我们那个年代,工作和生产条件简陋,交通不便,到矿区甚至连可走板车的路都稀有,地质队员硬是凭借一颗赤诚的心和扎实的地质找矿技术,靠一双铁脚板,一付铁肩膀取得了一系列找矿的重大突破,上钻机到矿区,几十里的山路,地质队员们,硬是肩抬背驮,一次次,一件件的把几十吨的设备和物资运进矿区。”钟国绘指着老照片带领我回忆往昔岁月,而我只能感叹着,感谢有您,感谢有这样一批老地质工作者,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成长,更是要感谢祖国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地质工作越来越科技化,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便利。

短短一上午的交谈,让我铭记历史,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祖国地质事业奉献青春,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的老一辈地质队员。他们从青春时代起,怀着满腔热情,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投身到祖国的地质找矿工作中,他们默默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奉献了青春,实现着理想和人生的价值。我想这就是这次活动的初心吧,让我们年轻的地质人不仅牢记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更要身体力行,不断探索,用无悔的青春谱写一曲新时代的赞歌!(胡畔)

相关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