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负追矿人 ——记我队在2025年湖北省地质勘查行业地质调查员(矿产地质方向)职业技能竞赛中的获奖团队
8月29日上午,晨光洒落大冶长红大酒店,2025年湖北省地质勘查行业地质调查员(矿产地质方向)职业技能竞赛颁奖典礼在此举行。我队三名地质队员张扬、周舟与黄天赐大步迈上领奖台,接过沉甸甸的证书和奖牌。台下掌声如雷,这一刻,他们曾在脑海中无数次预演,如今终于成为现实。
三天赛程,从晨光熹微到星夜阑珊,从理论笔试到野外实战,从专业素养到体能意志——高强度的竞赛全面考验着每一位选手。他们始终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如扎根沃土的青松,从容迎战。
最终,他们斩获团体一等奖,张扬摘得唯一个人一等奖,周舟获个人二等奖(第三名),黄天赐获个人三等奖(第四名)。这份“双第一”、“大满贯”的优异成绩为地质七大队“双一流”地质队的旗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们以理论为灯、以脚步为尺、以热爱为燃料,在地质征途上留下的滚烫足迹,每一步都浸透着坚守与担当。
理论为刃,在知识深海淬炼锋芒
对地质人来说,理论从来不是书本上冰冷的字,而是能撬开地球密码的钥匙。此次竞赛涵盖理论知识考试、岩矿鉴定、钻孔编录、野外数字填图与数据采集四大环节,全方位检验地质工作者的专业功底——张扬、周舟、黄天赐在赛场上的从容不迫,源于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打磨,是把功夫下在平常的必然结果。
张扬的理论功底,是在十年项目一线里“磨”出来的。自2013年加入七队,他便深耕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领域——这类项目以标准严苛、任务繁重著称,却也成为他淬炼本领的“熔炉”。
2018年,张扬第一次担任省地勘基金项目负责人。“诚惶诚恐,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担心自己的理论不扎实、本领不够,做不好工作,丢了七队的口碑。”那些日子,他抱着厚厚的项目资料与规范手册,在办公室熬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红笔圈出,追着前辈请教,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留意学习项目管理技能。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成了他破解难题的“秘籍”。一年后,项目顺利收官,并获专家认可。
“理论的提升没有捷径,正是这种‘笨功夫’帮助我克服了本领恐慌。”在2023年“湖北省地质局地质勘查行业地质调查员(矿产资源调查方向)职业技能竞赛”中,他所在的队伍获得团体一等奖,他自己获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并获得“湖北省地质局技术能手”称号。如今,面对竞赛理论考试中的复杂题目,他提笔就答,那些曾经晦涩的公式与规范,早已化作他专业本能的一部分。“理论学透了,下到野外心里才不慌。”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笃定的光。
跟着专家跑野外、在线上研讨里追思路、赴省内外培训学知识……这是张扬、周舟、黄天赐三人的日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把零碎时间拧成学习的“长绳”,每一份成果都是他们深钻细研、勤于学习的结晶。
一线为家,在山河之间践行初心
一线是地质人的“必修课”,这是张扬、周舟、黄天赐三人的共识。地质工作必须要在广阔的大地上,才能找到好矿、富矿、国家急需的矿。野外不只是艰苦的“战场”,更是践行地质初心的“家园”,每一寸土地的丈量,每一块岩石的敲击,都是与大地的深度对话。
在张扬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藏的照片,那就是大学毕业时的班级合影。
2013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毕业时,班里40名同学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12年后的2025年,仍坚守地质行业的,只剩他一人。
“同学们觉得地质太苦,毕竟大部分时间都离不开野外。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选择地质专业时的初心,我也非常感激七队带给我的一切,这份感激是我勤恳工作,扎根野外一线的坚实后盾。”张扬动情地说道。
2013年,24岁的张扬第一次走进野外现场时,他心潮澎湃:“一定要在这里扎根成长,用专业和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从那时起,张扬每年都有八个多月扎在野外,春天的雨把山路泡得泥泞,他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裤脚沾满泥点也不在意;夏天的太阳把岩石晒得发烫,他蹲在槽探现场编录,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质锤上溅起细小的水花;秋天的树林里蚊虫成群,他背着采样袋穿梭其间,胳膊上被叮咬的红包连成一片;冬天的矿井里寒风刺骨,呼出的白气很快在镜片上凝结成霜。
2020年,湖北省沙洋县常家湾矿区石膏矿详查-勘探项目启动,要求一年内完成详查与勘探,需统筹4000米钻探施工、800个岩心样品采集。作为项目负责人,张扬带领团队每天工作超10小时,从钻探方案制定到岩心样品采集,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眼底布满血丝,却从未停下脚步。最终,项目提前一个月完工,提交大型石膏矿床一处。
入职以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省地勘基金项目4个、县市财政项目6个、商业项目6个,累计项目经费超3300万元,提交石膏矿资源量1.59亿吨、石墨矿固定碳量10.14万吨——这些数字,是他扎根一线的最好证明,也是他对地质事业赤诚与坚守的生动写照。
责任为炬,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
地质事业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同心同向、携手前行的征程。张扬、周舟、黄天赐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团队的支撑;而他们也以自身的责任和担当,为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地质人的不凡。
此次竞赛备战期间,团队展现出强大的协作精神。利用业余时间与周末,他们分工协作、互帮互学:张扬与周舟负责组织数字填图学习,黄天赐专注岩矿鉴定知识梳理,地勘院总工程师何钦承担基础知识模拟训练,老专家张权绪则发挥经验优势开展典型岩矿标本教学。每个人先深入自学、总结要点,再将知识系统传授给其他队员,形成“自学—分享—共进”的良好氛围。张权绪还带领参赛队员深入野外一线,让大家现场描述地质现象,再逐一补充修正,让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深度融合,为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中,张扬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份地质资料、每一个勘探数据都精益求精。凭借这份严谨与专注,他负责的项目在地勘院近3年的年终原始资料展评中,连续斩获第一名,成为全院地质资料成果的标杆范例。
热爱地质、献身地质、建功地质——张扬用行动做到了。近年来,他不仅是地勘院承担项目数量最多的负责人,更是涉猎矿种范围最广的“多面手”。因他编制的报告逻辑清晰、数据精准、成果扎实,同事们在开展项目设计、编制成果报告时,常以其报告为模板参考;他也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成为院里公认的“智库”——每当同事们遇到资料缺失难题,或是对陌生矿种研究无从下手时,总会第一时间找他咨询探讨。
从办公室里的数据分析,到山野间的徒步勘探;从竞赛场上的奋力拼搏,到项目一线的默默坚守。张扬、周舟、黄天赐用行动诠释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未来,他们仍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担当,继续踏遍鄂西的青山绿水,在找矿立功的征程上,书写更多属于地质人的梦想与荣光。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