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新版 旧版|地质大数据平台|繁体 |登录|注册

省发改委 省地质局 关于印发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省发改委 省地质局 关于印发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2022-10-13 10:55 湖北省地质局
索 引 号 422207626/2022-34362 分  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湖北省地质局 发文日期 2022-10-13
文  号 鄂地质〔2022〕27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发改委,省直有关部门,省地质局所属各单位:

为推动全省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发改委、省地质局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部分市州政府编制了《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北省地质局

2022年10月10日        



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硒资源综合优势日益凸显

2.富硒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二)机遇与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2.坚持三链同构,融合发展

3.坚持集聚发展,区域协同

4.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5.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三、空间布局

(一)打造恩施硒产业世界经济总部

(二)打造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之乡

(三)打造武汉国家富硒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四)推动潜力区富硒产业星火燎原

四、建设现代富硒产业发展体系

(一)稳定发展富硒农业

(二)发展壮大富硒工业

1.稳步发展富硒农产品加工

2.重点推动富硒功能食品产业发展

3.协调推进硒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三)加快发展富硒服务业

1.打造富硒养生旅游目的地

2.全面推动富硒商贸服务业发展

(四)推进富硒产业融合发展

五、发展现代富硒产业创新体系

(一)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二)加强核心技术研究

1.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硒资源调查与评价

2.努力攻克富硒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3.保持硒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上的领先优势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重视文化科普建设

六、完善现代富硒产业的支撑体系

(一)加快建立完善的富硒产业标准体系

1.加快标准制定进程

2.修订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现行标准

3.强化标准执行力度

(二)积极宣传推广富硒产业认证

1.完善富硒产品检测服务

2.引导企业参与富硒产业认证

(三)加快培育富硒产业品牌体系

1.加强富硒产业品牌建设

2.加强富硒品牌宣传和推广

3.强化品牌保护与管理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2.加强政策扶持

3.强化资金保障

4.规范行业管理

5.强化人才支撑

6.优化发展环境



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硒资源转化为富硒产业”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贯彻落实有关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规划、政策,科学合理利用湖北丰富的富硒资源,延续富硒产业“十三五”发展势头,明确全省富硒产业发展方向,巩固湖北富硒产业优势地位,助力湖北大健康产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硒资源综合优势日益凸显

2014年以来,地质部门累计完成了26个县(市、区)230个乡镇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主要涉及恩施州和江汉平原地区。调查总面积45326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38%,共采集各类样品29.3万余件,取得分析数据759万余项,共圈定耕园草地富硒土壤面积4006.77平方千米。总体来看,湖北省硒资源优势显著,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广泛,天然富硒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矿、土、水、生”兼备,且含量高、分布广、潜力大等特点,为发展富硒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恩施州硒资源世界罕见,有世界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了天然富硒生态环境与富硒生物圈,被国际组织授予“世界硒都”。江汉平原富硒土壤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富硒土壤环境质量优越、连片性好,十分适宜发展大规模富硒农产品种植。通过研究还发现沿长江、沿汉江两条硒资源分布带,十堰、襄阳、荆门、宜昌、黄石等地区硒资源同样十分丰富,是富硒产业发展的潜力地区。

2.富硒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2013年,我省建立了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和推动全省富硒产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颁布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全省富硒产业综合产值基本实现千亿目标,产业规模和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恩施“世界硒都”和江汉平原“中国生态富硒粮都”区域形象基本形成。富硒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富硒食品加工向精深化方向不断迈进,产业发展配套不断完善。新增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等硒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平台,涉硒科研水平及其转化效益居国内领先地位。率先提出了食品富有机硒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推出了一批富硒农产品种养殖技术规范和原料生产质量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多层次品牌体系。硒营销体系不断完善,恩施“硒博会”已成功举办5届。富硒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功能更加丰富,富硒产品流通和养生休闲旅游为主的硒服务业逐渐成长,全产业链打造成效显著,三产融合效果明显,富硒产业效益持续显现。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富硒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整体崛起的关键时期。富硒产业发展机遇难得,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发展机遇来看,习近平总书记4年5次提到“硒”,特别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利用好硒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富硒产业相关政策持续向好,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以富硒农业为主的功能农业;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开展硒等微量元素的营养强化或营养干预行动;《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统筹全省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推进湖北“六谷”建设,其中“硒谷”以特色资源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富硒特色种养殖,完善全省现代富硒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富硒产业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膳食营养的意识日益提升,富硒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重视;随着硒相关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不断深入,进一步回答了“硒为什么会富集?硒是什么?硒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将更好地驱动富硒产业发展。

从面临挑战来看,我省硒资源调查程度还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涉硒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产品结构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食品及高端化产品的比例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不够,富硒科技成果转化偏慢。富硒品牌,特别是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标准和认证还不适应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引导不够,乱贴富硒标签、虚假宣传等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全国其它地区对我省已形成赶超之势,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综上所述,富硒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的发展正处于快速起步后的能量积蓄待发期,在经济动能逐渐转换的新时代,更要坚定信心、找准方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硒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优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富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切实把富硒产业打造成全省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和农业十大主导产业链的建设,为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富硒作为”,充分彰显在“健康中国”发展中的“湖北担当”。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突出湖北硒资源综合优势,重点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构建以资源分布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布局。在土地质量调查基础上,科学合理使用硒肥、硒饲料等外源硒强化技术,强化富硒种植与养殖管理,加强环境影响评估,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以生物有机硒为主,科学补硒的产业发展理念与实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加强硒资源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富硒产业持续发展。

2.坚持三链同构,融合发展

大力推行“硒+X”模式,打造我省优势与特色农产品富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进一步壮大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硒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富硒生态旅游开发培育,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

3.坚持集聚发展,区域协同

充分发挥恩施州“世界硒都”和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之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富硒高端产业链延伸,打造全国富硒产业高地。省内其它地区利用各自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富硒产业。

4.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围绕制约我省富硒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富硒产业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硒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富硒产品技术含量,确保硒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补硒的健康生活理念,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5.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服务推动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富硒产业聚集,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推进富硒产业健康发展。

(三)战略定位

“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富硒产业的发展按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推动功能农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功能农业的先行试点、健康湖北的重要支点、三产融合的突出亮点,保持湖北富硒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世界硒业看中国,中国硒业看湖北”。

(四)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2000万亩富硒农业基地,15个富硒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园(区),10个富硒旅游服务区。全省富硒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富硒产业链更加完善,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业规模占比持续扩大,富硒产业链深度延伸至第三产业,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建成全省硒资源数据库和监测体系,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和建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初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应富硒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富硒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富硒产业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

表1 “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现状值

(亿元)

2025年目标值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硒产业总产值

936.13

2000

16.4

(一)硒农业

670.59

1000

8.3

(二)硒工业

154.42

500

26.5

(三)硒服务业

111.12

500

35.1

三、空间布局

根据硒资源禀赋和富硒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一都一乡一心多点”的区域发展战略,即:发展壮大恩施州“世界硒都”和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之乡”两大富硒产业集群;打造武汉市富硒产业创新中心;引导十堰、襄阳、宜昌、黄石、黄冈、咸宁等多个潜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富硒产业,促进全省富硒产业整体崛起。 

图1 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图(2021-2025年)

(一)打造恩施硒产业世界经济总部

充分发挥恩施州“世界硒都”“全球最大富硒生物圈”资源优势,吸引涉硒企业、人才、资金向恩施聚集,把恩施州建成辐射中部、联动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硒谷”,形成富硒产业世界经济总部的雏形。以硒蛋白产业化为突破口,强化硒标准引领驱动、硒科技创新驱动,强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聚集硒品牌、硒检测与认证、硒会展与营销、硒文化创意与传播四大支柱的力量,打造国家富硒产业创新创造中心、国际硒产品交易中心、硒科普宣传推广中心、龙头企业投资孵化中心、“硒+X”模式示范体验中心,使富硒产业成为恩施州特色产业增长极中最具极性效应的先导产业,州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创建全国农产品安全示范区为契机,按照稳粮油、调结构、优布局、提质效的基本思路,夯实硒农业基础。主要发展富硒茶叶、粮油(含马铃薯)、蔬菜(含食用菌)、药材、水果、畜禽(蜂)等六大富硒产业链。建设绿色富有机硒农产品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基地,实现富硒农产品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建成以富硒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品,富硒功能食品、营养强化剂及医药产品为拳头产品,硒肥料、硒饲料、硒日化产品为补充的硒产品体系,建设富硒茶、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壮大硒工业实力。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1+8”硒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布局,即以恩施高新区为核,建设硒食品精深加工核心园区,以恩施、利川、建始、宣恩、巴东、来凤、鹤峰、咸丰8个工业园区形成产业环绕轴,构建由点到面协同发展格局,协调有序推动各园区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围绕资源布局,提升现有资源品质,开辟新的养生、休闲、体验等高品质旅游路线及相关旅游产品,做好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硒+养生旅游业”。以创建国家级展会为契机,积极发展涉硒文化会展业、涉硒商贸服务业、涉硒科技服务业、涉硒养生保健业和涉硒物流产业等新业态,全面提升涉硒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水平。

专栏1 恩施州富硒产业世界经济总部

硒产业研发总部。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筹建硒与健康国家科学中心,积极争取国际硒学会把总部(秘书处)设在恩施,组建国家级硒产业创新平台。

硒产业标准化总部。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硒产业标准技术分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恩施。

硒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总部。依托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共建现代硒产业技术学院。

硒检测认证总部。充分利用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优势,培育硒检测产业,发展硒产品认证。

硒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办好恩施“硒博会”,提升办会层次,扩大展会规模,打响恩施硒博会品牌。

硒文化创意与传播中心。加快硒产业发展信息平台、硒文化培育传播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二)打造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之乡

充分利用江汉平原富硒土壤连片性好、土壤质量优的特点,以富硒提升农产品档次、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大宗富硒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仙桃、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孝感等地富硒产业差异化发展和协同发展,打造“中国富硒鱼米之乡”。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推动富硒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聚焦优势种养区域、重点企业、特色品牌,重点发展富硒水稻、油菜、蔬菜、小龙虾、黄鳝、生猪等六大富硒农业产业链。加强富硒农产品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扩大富硒农业种养殖面积。延伸拓展富硒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建设仙桃富硒黄鳝产业园、潜江富硒小龙虾产业园、天门富硒粮食产业园、荆门富硒长寿食品产业园、荆州富硒大米产业园,加快培育富硒休闲农业、富硒养生旅游业、富硒商贸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2 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之乡

富硒种植业。在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精准布局富硒种植基地,以天然富硒生产为主,合理进行外源补硒,扩大富硒水稻、油菜、蔬菜种植面积。

富硒养殖业。利用江汉平原水产品天然富硒率高的特点,合理补充富硒饲料,大力发展富硒小龙虾、富硒黄鳝等水产品养殖;利用富硒饲料等,发展富硒生猪养殖。

(三)打造武汉国家富硒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充分利用武汉科教、人才、商贸、物流中心优势,集中整合武汉市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组建武汉富硒产业创新中心,为全省乃至全国富硒产业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咨询、产业发展评估、标准体系完善、检测认证体系构建、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硒文化科普传播、富硒产品市场开拓、富硒产业金融等服务,力争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充分发挥武汉“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集群优势,研发富硒功能食品、营养强化剂、保健食品、药品、富有机硒肥料与饲料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发展高端富硒产业,推动健康养生、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在蔡甸区、东西湖区等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区,推动发展富硒休闲农业。

(四)推动潜力区富硒产业星火燎原

开展沿长江富硒带、沿汉江富硒带硒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分布特征,促进富硒产业起步发展。沿长江富硒带紧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推动宜昌市硒资源系统性调查评估,充分挖掘宜昌硒资源价值,加快硒资源开发利用,连接恩施州和江汉平原两大富硒产业集群;推动鄂州、黄石、咸宁、黄冈等地因地制宜发展富硒产业。沿汉江富硒带紧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依托“中国有机谷”建设,挖掘硒产业发展潜力,以生态、绿色为特色,推动十堰、襄阳、随州等地加快培育鄂西北富硒产业集群形成,争取将鄂西北硒产业集群建成区域富硒高效生态农业、富硒健康旅游基地,打造“富硒有机谷”。

四、建设现代富硒产业发展体系

(一)稳定发展富硒农业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富硒茶叶、富硒水稻、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蔬菜、富硒小龙虾、富硒黄鳝、富硒药材、富硒水果、富硒畜禽(蜂)十大富硒农业主导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充分运用现有富硒土壤资源调查成果,将富硒种植基地精准定位到富硒、低污染地块,合理使用硒肥、硒饲料等,强化科研、种养、加工、流通、产业融合等各环节的衔接,通过科技化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规模化提升生产能力,通过标准化提升质量保障,通过品牌化提升市场影响,通过集群化促进产业聚合,全面提升十大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专栏3 十大富硒农业产业链

富硒茶叶。在恩施州的8个县市以及宜昌市五峰、夷陵等地建设150万亩富硒茶生产基地,其中高标准有机茶园15万亩以上。重点提升“一红一绿(恩施玉露、利川红)”“恩施硒茶”“五峰毛尖”“邓村绿茶”的品牌价值,力争进入全国重点区域重点公用品牌。

富硒水稻。在钟祥、京山、监利、洪湖、仙桃、潜江、天门等地区,发展500万亩富硒优质水稻种植。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规范种植、产品溯源,重点打造“荆楚富硒好米”区域产品新形象和一批富硒大米产品品牌。

富硒油菜。在天门、屈家岭、钟祥、京山、蔡甸等地区,打造优质富硒油菜核心基地200万亩。围绕绿色、健康、营养内涵,打造“荆楚富硒好油”区域公用品牌;围绕油菜花海主题,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富硒蔬菜(食用菌)。在全省富硒土壤分布区,发展600万亩富硒蔬菜种植,包括高山蔬菜、山野菜、城郊时令菜、水生蔬菜等特色菜品种。重点打造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的产品品牌,打造“神农富硒菌”“富硒鄂菜”等区域品牌。通过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经营,配套建设相应的分拣冷藏储运设施和交易平台,提升产品附加值。

富硒马铃薯。在恩施州的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鹤峰等县市,建设150万亩富硒马铃薯种植基地,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提升“恩施土豆”的品牌价值,打造“恩施硒土豆”区域品牌。

富硒林果。主要聚焦柑橘、脐橙、猕猴桃、梨等品种,着力从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环节入手,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营销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竞争力。重点围绕建始、宣恩、来凤、潜江、随县、竹山、竹溪、秭归、兴山、夷陵等地,打造优质水果基地100万亩,打响“湖北珍硒果”区域品牌。

富硒药材。主要围绕富硒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等环节,以标准化、品牌化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突出规模化种植,重点在巴东、恩施、利川、宣恩、咸丰、鹤峰、安陆、竹山、竹溪、夷陵等地,打造100万亩优质富硒药材种植基地,打响“华中药库珍硒药”等区域品牌。

富硒小龙虾。以潜江为重点,以稻虾共生为主要模式,围绕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物流、餐饮文化等环节,发展富硒虾稻面积100万亩以上,以富硒提升虾稻品质,进一步培育“富硒小龙虾”、“富硒虾稻”的区域产品形象,推动小龙虾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和区域品牌推广。

富硒黄鳝。围绕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文化等环节,以仙桃、洪湖为重点,建设100万亩富硒黄鳝养殖基地,打造仙桃市富硒黄鳝产业园,打响“荆楚富硒黄鳝”区域品牌,加快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仙桃龙鳝”品牌,力争成为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

富硒畜禽(蜂)。主要以生猪为重点,围绕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环节,不断延伸富硒畜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支持利川、宣恩、天门、浠水等地,着力从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冷链物流等环节,推动富硒生猪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湖北珍硒肉”等区域品牌。在恩施州,因地制宜发展富硒中蜂产业。

(二)发展壮大富硒工业

1.稳步发展富硒农产品加工

全面提升富硒茶叶加工水平。围绕重点品牌,推动专用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专用工艺,推广专用包装,推进茶叶加工电气化改造,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精制筛分、色选分级、智能拼装装备和冷藏保鲜设施,大力开发新型茶产品、茶衍生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打造富硒茶叶重点产业集群。

强化富硒肉制品的深加工能力。水产加工重点开展冷藏冷冻制品、鱼糜制品、干制品、腌制品、预制调理品、调味品、休闲品、功能保健品等精深加工。推进鱼的皮骨鳞、虾蟹龟鳖的壳等废弃物全利用,提取胶原蛋白、磷脂、甲壳素、壳聚糖、鱼油、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功效成分,开发保健食品、保健药品、调味品以及日化辅料等。努力实现活畜禽销售为主向冷鲜肉销售为主的转变,推行分部位分级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方便速食类成品半成品生产,充分利用加工副产品资源。打造富硒水产重点产业集群。

提升富硒粮油精深加工水平。支持粮油加工企业新建升级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一批低温粮库、保鲜库,大力开发鲜食、即食性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其他加工产品。打造富硒大米重点产业集群。

2.重点推动富硒功能食品产业发展

以高聚硒植物、微生物产品为对象,建立规模化的培养基地,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取硒蛋白、硒多肽、硒多糖、硒代氨基酸、硒黄酮等活性成分,作为新食品原料或营养强化剂以及药物原料或中间体,制造满足特定人群需要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老年营养食品、疾病康复用食品和保健食品。打造富硒功能食品重点产业集群。

专栏4 四大重点富硒产业集群

富硒大米产业集群。以江汉平原为主体,建设荆州、荆门两大富硒大米加工产业园和一批加工基地。

富硒水产产业集群。以富硒小龙虾、富硒黄鳝为重点,建设潜江富硒小龙虾加工产业园、仙桃富硒黄鳝加工产业园。

富硒茶叶产业集群。以恩施州为主,建设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来凤县4个茶叶加工产业园。

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恩施州为主,大力发展高聚硒植物微生物种植和培养,以硒蛋白产业化为重点,发展功能食品产业。

3.协调推进硒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推动富硒矿泉水资源和其他硒工业领域开发,根据富硒农业发展需要,发展硒肥料、硒饲料生产,研发高端含硒富硒化妆品,走多元化硒资源开发利用之路。

(三)加快发展富硒服务业

1.打造富硒养生旅游目的地

结合美丽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重点建设四类富硒旅游服务区,开辟一批富硒生态旅游、富硒休闲旅游、富硒健康养生旅游线路,做好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我省更为完善的富硒旅游体系。积极支持恩施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丰富硒旅游路线产品,开发硒文化创意产品,延长硒养生旅游链条,提升硒养生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推动江汉平原地区在现有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积极融入硒与健康的内容,提升“仙桃硒馆”“荆门彭墩长寿食品工业园”等景点景区的“硒引力”。

专栏5 四类富硒旅游服务区

富硒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恩施富硒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主要定位在吸引城市人群、客商入住、观光、体验等。主要在利川汪营、凉雾、咸丰坪坝营、唐崖等地发展。

富硒矿区研学游服务区。在恩施新塘鱼塘坝,利用具有全球唯一性的独立硒矿床,在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的前提下,打造硒学研究、科普、教育培训、文化传播基地,建好文宣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世界硒都公园”,吸引国内外研究人员、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地质爱好者、科普志愿者、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等入住,从事长期或短期的研究、学习、欣赏、创作等活动,建成研学游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

富硒康复疗养区。在咸丰坪坝营、来凤百福司、鹤峰走马、宣恩椒园、建始花坪等地,依托生态、气候、生物、文化等资源建设针对老年人群、重大疾病人群的康复疗养区。发挥中医预防保健优势,开发富硒药膳保健产品,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配套建设医疗保健、文化、地产、餐饮等设施,发展中医药养生馆、专业理疗馆和药膳饮业等中医药养生产业,打造一批富硒健康旅游服务综合中心和长寿村,推进康复养老医疗保健业发展。

富硒休闲体验区。在恩施州以及江汉平原的一些重点景区,充实景区旅游项目中的硒元素内涵,打造富硒餐饮品牌,完善以富硒土特产为主的系列旅游商品销售,与其他旅游因子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

2.全面推动富硒商贸服务业发展

积极拓展硒产品线下市场。对于国内市场,大力实施硒品牌战略,培育硒产品商贸营销品牌,提升销售能力。加强硒产品市场辐射,扩大硒产品销售规模及影响力,支持企业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商城建立硒产品专营店和销售柜台。对于国际市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涉硒企业完善工厂生产设备及基地出口备案,遵循国际标准制造符合出口条件的富硒产品,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开拓硒产品线上销售通路。在保持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健全富硒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开设线上富硒产品品牌旗舰店、湖北富硒产品特色专区,或利用直播软件进行直播带货等,力求开拓多样化的硒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四)推进富硒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硒+X”发展战略,以“稳定富硒农产品供应链,强化富硒食品加工链,补齐硒蛋白缺环链,延伸硒产品服务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为导向,实施富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农工合作、农商对接,积极鼓励资金、知识、人力等资本向富硒土地上聚集。支持各地建设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集硒产业生产、加工、流通、旅游、养生、教育为一体的硒产业园,推动硒农业种养殖及加工生产、生态旅游、现代中药及养老养生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组建3-5家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集团,力争实现涉硒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培育2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企业,20家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00家以上规上企业。重点支持培育与富硒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在全产业链中统一品控标准、统一认证、全程追溯等服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施小微企业提质工程,补齐市场主体短板。

五、发展现代富硒产业创新体系

(一)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充分整合省内外涉硒科研资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建设平台型、网络型、高水平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力争新建1个国家级、2个省(部)级硒科研平台。加强已有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合作,支持平台升级优化,推进建设湖北省富硒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围绕富硒产业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及共性技术进行研发。突出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打造硒产品实物批发和电商交易、硒科技成果专利资源交易、硒与人体健康大数据交易、众筹金融为核心的全省富硒产业“云平台”和信息溯源体系。

(二)加强核心技术研究

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富硒产业科技创新融入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影响富硒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制定专项科技攻关计划和项目指导性目录,启动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在硒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5项以上的标志性成果。

1.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硒资源调查与评价

创新调查评价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全省富硒资源。以沿长江富硒带、沿汉江富硒带为重点,按照整县推进的原则,开展宜昌、十堰、襄阳、随州、武汉、黄石、咸宁以及江汉平原未调查区域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最终实现省域全覆盖。针对重点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部署开展1:1万及以上精度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为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详实的科学数据。开展全省富硒矿产资源、矿泉水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调查、勘查、评价项目,全面掌握我省硒资源现状,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全省健康地质调查、硒资源安全利用等项目,确保富硒产品安全可靠。

建立富硒土壤监测技术体系,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形成的本底数据基础上,对优质富硒耕地资源定期开展全覆盖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和硒元素变化情况,指导富硒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有机衔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调查、监测数据,推进全省土地质量数据库建设,实现调查监测数据成果的集成管理和网络调用。

2.努力攻克富硒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富硒土壤安全利用、硒矿资源合理利用、富硒生物资源开发、富硒旅游资源开发等技术。攻克一批富硒农作物培育、富硒种养殖、富硒农产品深加工、富硒功能产品、富硒保健食品和药品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富硒产业转型升级。以高安全有机硒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为重点,推进以生物源有机硒为原料的富硒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特膳食品的新产品研发及标准建设,力争在有机硒、硒蛋白、硒多肽、硒代氨基酸、硒多糖等原料类产品的提取、浓缩、二次转化、特征检测上取得有应用价值的新突破,研发新配方、新工艺,力争在饮料、奶粉、烘焙食品、方便食品、专用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上推出系列化新产品,有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产业化。

3.保持硒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上的领先优势

以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恩施州中心医院)为主体,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组建省、州共建硒健康基础性研究平台。围绕进一步阐明硒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为健康人群科学补硒提供必须的基础支撑。开展硒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常见疾病的作用机制、预防和辅助治疗价值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硒对人体健康和健康老龄化的作用、大众补硒、推动硒的精准化应用和补充提供科学依据及询证医学数据。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企业成为富硒产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组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发挥富硒产业龙头创新型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参与“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等。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疏通富硒重点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快速转移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并形成产业。

(四)重视文化科普建设

加大硒文化科普研究力度。跟踪国内外硒研究最新成果,开展硒文化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研发系列硒科普产品,举办系列科技研讨会、科学论坛等。

加强硒文化科普宣传力度。建设一批硒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配备硒科普宣传工作的团队与志愿者团队,面向公众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趣的硒科普教育活动。在公共活动场所新建硒与大健康专题科普宣传栏,并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各类新媒体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推介“硒与健康”,加强“硒营养”、“硒保健”、“硒品牌”等知识的宣传,做好硒文化建设,让公众客观正确的认识硒、了解硒,并进一步引导公众进行科学补硒。

提升涉硒企业及其员工的硒文化储备。依托硒领域科学研究的高校院所,对省内涉硒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硒文化科普培训。进一步提高涉硒工作人员的相关素质,规范涉硒企业生产行为,促进涉硒企业技术发展,保证和提升硒产品质量。

六、完善现代富硒产业的支撑体系

(一)加快建立完善的富硒产业标准体系

1.加快标准制定进程

构建以基础通用硒标准、安全通用硒标准、资源类硒标准、种养殖类硒标准、初级农产品类硒标准、精加工食品类硒标准、文旅类硒标准为子体系的标准框架体系。尽快制定健全的省级富硒产业标准体系目录,重点将血硒标准与日推荐摄入量标准推向国际舞台,提升湖北省富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研发出更为稳定可靠的硒形态检测方法标准,助力有机硒产品检测与认证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认可,进一步彰显湖北在富有机硒产品研发上的优势。重点推动制定团体标准,鼓励制定企业标准,逐步推动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2.修订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现行标准

对于已经发布的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团体标准,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相关部门进行修订,保证标准体系内部的相互协调和执行效率。针对各类标准在硒含量及具体指标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规范标准内容,统一同一产品的硒含量口径,精细划分硒含量的标准范围,形成省级层面更为规范的硒含量标准。

3.强化标准执行力度

推动建立富硒标准化工作联络机制,加强标准化合作交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硒标准化工作。筹建湖北省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标准的制定、修订、执行、评估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实施富硒产业标准化示范工程,鼓励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基地),从各个流程和环节加以规范,结合基地选址、硬件配置、人才培养等要求,全面实施标准化。培育一批富硒产业标准化示范企业,推出一批标准化打造的硒产品,塑造一批行业知名品牌,提高富硒产业标准化程度。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对标准研发、标准对比分析、标准实施咨询、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能力提升、标准化宣贯培训、标准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力度,促进标准服务专业化。

(二)积极宣传推广富硒产业认证

1.完善富硒产品检测服务

突破硒形态检测、硒快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硒检验检测的产业化,提高检测能力,为政府监管和产业发展服务。积极鼓励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开展经营性检测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硒检测服务的市场主体,努力形成公益性检测服务与经营性检测服务并重,向着经营性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的格局,提高硒产品检验检测的覆盖面,满足硒产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检测需求,最终实现硒检验检测的产业化。

2.引导企业参与富硒产业认证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富硒产业相关产地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包装标识认证等,实现认证对产业的正向驱动。鼓励各地学习恩施州经验,尽快制定《硒产品专用标志》及其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富有机硒、富硒、含硒三级认证,推动《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落地实施。充分嫁接全国性认证平台和第三方评价机构,持续推进由第三方认证机构组织的富硒认证,让富硒产品更具公信力。同时加强认证监管力度,形成市场自律和发展动力源于认证和标准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加快培育富硒产业品牌体系

1.加强富硒产业品牌建设

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明确恩施州“世界硒都”品牌惠及区域,制定“世界硒都”形象标识,出台使用标识管理办法,规范标识使用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门槛条件,实行年度审核评估,不断提升对恩施富硒产业的推动作用。加强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乡”“富硒粮都”品牌形象打造和推介。推动省内各县市立足本地硒资源优势,强化“硒+X”的战略定位,建立以硒为主体的独立硒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各地特有的区域公共品牌。初步形成全省富硒产业的地区形象体系。

培植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品牌塑造,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优秀品牌聚集。通过龙头企业的高速成长和规模优势带动围绕龙头企业的其他企业成长,从而使集群内所有企业享受龙头企业品牌效应的优惠,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发展。

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富硒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加速形成有机硒产品品牌和富硒功能产品品牌,支持和鼓励富硒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国际商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

2.加强富硒品牌宣传和推广

鼓励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举办的国家级农产品、大健康博览会,扩大湖北富硒产品影响力。推动省级相关主管部门主办恩施“硒博会”,进一步扩大恩施“硒博会”的影响力,打造国家级会展品牌。

3.强化品牌保护与管理

加强富硒产品的商标保护,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严格遵循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实施产品质量抽检和风险监测制度,对硒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的项目和参数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处理和化解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质量安全事故,切实保护好品牌声誉。推动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对富硒品牌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对违法制作、销售和使用富硒标识的产品及品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加强诚信监管,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企业、产品实施黑名单制度。推动恩施州率先实施富硒产品硒含量检测列入政府年度产品强制抽样检测的范围。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富硒产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扶贫成果巩固、人民健康、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集成效益、辐射效应,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化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富硒产业发展,力争将富硒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动引领全国富硒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规划项目、扶持政策、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2.加强政策扶持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梳理农业产业化、大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全省扶持富硒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破除硒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和掣肘。制定《湖北省富硒产业统计方案》,构建产业发展的评估体系。强化与乡村振兴、十大农业产业链、生物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的有机衔接,完善富硒产业相关土地、财政、税收、金融、市场服务、招商引资等政策扶持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能落地、可操作、见实效。

3.强化资金保障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各级相关财政资金,落实全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监测及数据库建设,推动富硒矿产、矿泉水等资源勘查与合理开发。发挥各级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对符合条件的富硒产业项目给予支持。各重点县市区从本级财政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本级富硒产业的发展资金。积极发挥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作用,支持硒产业相关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带动富硒产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市场主体投入富硒产业发展。

4.规范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加强富硒产品市场监管并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探索建立诚信档案制度,确保全省富硒产品符合相关标准,维护硒产业正常市场秩序和湖北富硒产品市场声誉,为大众提供真正安全、优质的富硒产品。深度谋划一批康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上市企业对接,推动与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中医药协会等国家级协会的深度合作,积极融入行业发展。

5.强化人才支撑

依托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湖北省硒全产业链专家团队,针对硒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搭建专家与决策部门沟通联系常态化互动平台,推进政策制定与落实。发挥湖北科教优势,加强硒学科建设,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涉硒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人才引入激励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一批硒产业相关专业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6.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以省政府为主导、各级地方政府牵头负责的发展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依法保护涉硒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质量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监管,用标准引领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评估制度,完善奖励补偿机制,探索富硒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简化项目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部门协作会商机制,强化产业帮扶、项目帮扶,培育做强市场主体,建立县镇联动、部门协同、分级调度、分类施策推进机制。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