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新版 旧版|地质大数据平台|繁体 |登录|注册

《2024年全局工作要点》解读之四

《2024年全局工作要点》解读之四

2024-02-08 10:16 湖北省地质局

图文方式

【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局属地管理25年。《2024年全局工作要点》提出“六进”要求,部署18个方面工作和43项具体责任分工任务,是今年的施政之“纲”。为进一步深化对全局工作要点的理解认识,加快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局发展规划处组织相关处室对全局工作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并通过《湖北地质信息》平台分期推出,供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参考学习。

《2024年全局工作要点》解读之四

二、以公益服务之进展作为

4.持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主动积极配合中央在鄂地质单位,融入“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科技引领、快速突破”协调联动新机制,全力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发挥局找矿突破攻坚指挥部作用,聚焦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分类施策。开展全省8个片区、3个专项成矿区划与矿产前期勘查,加力推进以服务鄂西北两竹-两郧地区铌钽稀土金银多金属、鄂西地区页岩气等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地质找矿工作。在十堰郧西、咸宁通城、荆门京山、随州广水、恩施建始、宜昌五峰等重点调查区实施金、锑、钨、磷、锰、页岩气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在黄石大冶、孝感大悟、随州广水、咸宁崇阳、荆门沙洋、恩施等重点勘查区开展铜、铁、金、锰、磷、地热、页岩气等矿产资源勘查,实施鄂恩页2HF井水平钻探工程;在大冶铜绿山、龙角山、大悟芳畈等重要矿山边深部开展铜、铁、钨、金等矿产资源勘查。力争完善V级成矿远景区39处、提交找矿靶区35个、新发现矿产地14处。

解读: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地质重要回信和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五次全会决策以及省“两会”部署、省委省政府“加强地质工作”“展现更大作为”重要要求,全力支撑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实施《湖北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公益先行,积极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队”、充分发挥我局全省地勘行业“主力军”作用,加大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区块优选力度,夯实找矿工作基础。促进商业跟进,深入对接中石化江汉油田、宝武资源、大冶有色、中金三鑫等大型企业,拉动社会资金投入,服务增储上产。突出科技引领,持续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将科技创新贯穿找矿突破全过程,力争在成矿理论、勘查技术、综合利用、关键装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与中央、地方、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密切协同和上下联动,形成地质找矿快速突破新局面。

在局找矿突破攻坚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聚焦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加力推进以服务鄂西北两竹-两郧地区铌钽稀土金银多金属、鄂西地区页岩气等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地质找矿工作。围绕“找什么矿”“在哪找矿”“怎么找矿”,开展全省8个片区、3个专项成矿区划与矿产前期勘查,优选一批资源潜力大、工作基础好的重点区域,做到工作梯次部署、成果梯次产出;以“四区”为基础,在十堰郧西、咸宁通城、荆门京山、随州广水、恩施建始、宜昌五峰等重点调查区实施金、锑、钨、磷、锰、页岩气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在黄石大冶、孝感大悟、随州广水、咸宁崇阳、荆门沙洋、恩施等重点勘查区开展铜、铁、金、锰、磷、地热、页岩气等矿产资源勘查,实施鄂恩页2HF井水平钻探工程;在大冶铜绿山、龙角山、大悟芳畈等重要矿山边深部开展铜、铁、钨、金等矿产资源勘查。力争完善V级成矿远景区39处、提交找矿靶区35个、新发现矿产地14处。

5.持续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参与三峡库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实施全省流域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与监测,开展清江流域及汉江中游、黄柏河流域、荆南四河流域、金水流域、鄂东南流域、陆水流域等7个流域单元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持续做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运行维护,深入推进省级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展全省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评价、十堰丹江口水库南片区神定河流域、荆楚大遗址(荆州)保护区、大别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等水文地质工作。开展5个重点矿集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推进拓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地下水污染调查等工作。

解读:深入落实水利部、自然资源部《地下水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和省委、省政府《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聚焦湖北“一库净水永续北送、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下水调查监测、矿山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工作,支撑服务保障湖北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开展规划技术支撑服务,参与三峡库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为示范先行区建设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实施湖北省流域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与监测,开展黄石市鄂东南流域金属矿集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恩施州清江中游环水布垭库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咸宁市陆水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宜昌市黄柏河流域磷矿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襄阳市汉江中游梯级电站影响区(丹江口至崔家营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荆州市荆南四河流域松西片区煤矿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武汉市金水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系统掌握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问题,统筹谋划推进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专项。开展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与监测,承担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运行、长江流域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监测等项目,实施湖北省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项目,开展全省978个省级地下水监测点运行维护与地下水监测工作,科学评价全省地下水水位水质特征和动态变化情况;实施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评价、十堰市丹库南片区神定河流域地下水环境综合调查评价、荆楚大遗址(荆州)保护区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大别山地区农村地下水饮水安全调查评价与供水示范等项目,查明重点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地下文物保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支撑。开展矿山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实施湖北省矿山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重点矿集区监测项目,针对云应膏岩矿区、荆襄磷矿区、荆门石膏矿、荆门煤矿区、松宜煤矿区等五大矿集区和全省典型矿山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工作,进行全省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分析,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矿集区和重点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等重点项目。

6持续支撑地质灾害防治。落实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做好69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技术协管,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试点,参与自然灾害风险研判会商,加强汛期及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技术服务。开展荆门市石膏矿采空区、鄂州市岩溶地面塌陷、孝感市云应膏盐矿采空区等地质安全调查评价与监测,开展黄土坡滑坡治理成果集成,参与申报地质灾害国债项目,争取承接重大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解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会商研判、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救援等技术支撑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地质力量。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湖北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调查与监测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双控技术标准体系;实施荆门市石膏矿采空区地质安全调查评价与监测、鄂州市岩溶地面塌陷地质安全调查评价、孝感市云应膏盐矿采空区地质安全调查评价与监测、黄土坡滑坡治理成果集成项目,为重点地区地质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支撑。开展地质灾害会商研判和监测预警技术服务,参加全省自然灾害预警会商,向省减灾委报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报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趋势预测预警,制作提供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承接重大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项目,加强已建监测点的运行维护与数据分析,出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核实,提出预警响应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开展汛期及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技术服务,做好69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技术协管,强化值班值守及地质灾害防治日报告等信息报送工作,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专家技术指导、宣传教育培训等技术支撑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服务,加强应急救援标杆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备勤工作,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服务,配合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应急演练等技术支撑工作。拓展地灾防治业务范围,积极承接地灾防治万亿国债项目和地灾防治综合治理项目,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后续排危除险和综合整治技术支撑服务。

7.持续加强城乡地质工作。完成十堰、襄阳、宜昌等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5000平方千米,推动建立全省耕地质量生态监测网。做好承担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和“土壤三普”技术服务。推动武汉新城、荆门、随州和仙桃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落地。推进湿地碳汇综合监测示范,开展利川和丹江口库区GEP核算试点、长江沿岸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实施汉江中游及襄阳典型区域磷石膏环境影响调查和清江流域、钟祥等典型区域健康地质调查。

解读:切实履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目标导向,谋划和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及湿地碳汇、土壤污染防治等城乡地质相关工作,做好强县工程技术服务,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组织实施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专项。我省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尚有3万余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尚未覆盖,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专项支持,拟用2年时间,补齐省区域性调查。2024年完成十堰、襄阳、宜昌等地区约25000平方千米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组织实施好“土壤三普”。前期局属17家外业调查单位、7家实验室,为全省17个市州82个县提供服务150余项。2024年全省土壤三普工作将进入攻坚期,局属各有关单位按照要求应在5月前完成外业采样工作,12月前完成样品检测工作,并全力谋划区域性成果汇总工作,主动作为助力粮食安全。在做好土壤三普技术服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沟通对接,深入了解涉农业务领域和有关需求,立足地质做好业务拓展谋划和跟踪。组织实施好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按照局党委“积极配合,主动衔接,高质量服务”的具体要求,2024年,组织实施好局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依托试点项目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组建工作队伍。局属单位要加强与市州、县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接,做好非试点县普查项目争取、实施工作。配合做好相关科普宣传、成果梳理、信息技术服务等工作。加大地质旅游产品研发力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路径,推进以地质旅游为特色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好城市地质调查。按要求实施好恩施、荆州、咸宁、黄冈和潜江等地城市地质调查专项年度调查工作。推动武汉新城、荆门、随州和仙桃项目出库,做好项目承接,完成好项目年度工作任务,谋划推动项目成果集成,服务空天地多要素调查监测管理。持续探索绿色低碳工作。推广沉湖、天鹅洲模式,持续开展多介质、多指标的湿地碳汇综合监测示范,汇集多学科集成构建多目标碳汇监测体系,为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做好技术支撑服务。探索建立涵盖核算指标、核算方法、数据来源、生态产品定价等方面的GEP核算体系,开展恩施利川、丹江口库区GEP核算试点,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做示范做支撑。聚焦汉江中游襄阳典型区域开展调查评价,探索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效地质路径。将磷石膏利用与降碳结合,助力“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攻坚行动”。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用层次。聚焦长江沿岸典型污染问题,开展技术应用试点,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特色技术,完善业务链条。提升健康地质服务潜力。聚焦清江流域、钟祥等典型区域开展健康地质调查工作,实现掌握有益健康地质条件与健康长寿关联关系的常量,提供解决典型区域和宜居宜业系统方案,谋划推动健康湖北地质行动。

8.持续提升公益地质服务水平。加力落实“二十八条”“三十二条”“十五条”,着力放大12个“+地质”政策性文件和局地、局校、局企战略合作协议功效,积极融入和服务三大都市圈建设,深耕细作整县推进地质工作,加快构建地质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和业务体系。加强中部六省和湘鄂赣、鄂豫皖、鄂渝陕地质学术交流、方法技术联合攻关等工作,推进省际地质合作协同融通。加强《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建设,持续提升期刊影响因子。

解读: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扎实推进“湖北地质”公共服务品牌建设,强化“公转”、推动“共转”,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多地质贡献。做好区域协调发展技术支撑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力落实局印发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二十八条措施”、先行区建设“三十二条措施”,深入落实局地、局校、局企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融入和服务三大都市圈建设。深化“+地质”技术支撑服务。深入落实12个“+地质”政策性文件,开展对接服务活动,提升“+地质”成果转化应用成效,延伸拓展具体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强化对接联系和督办落实。实行不同事项分类分级专报和对接制度,坚持部门预算项目函告机制和进展情况、特别成果报告机制、工作落实情况每年或半年定期报告机制、重点工作建议专项报告机制、领导批示之后工作落实机制。深入落实整县推进地质工作。围绕局关于整县推进地质工作服务强县工程的指导意见“十五条”转化落地,聚焦战略合作协议、整县推进地质工作协议等方面,深耕细作整县推进地质工作,打造一批整县推进地质工作示范县和精品地质项目,加快构建地质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和业务体系。强化履职尽责。积极履行落实省党代会坚守经济安全底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强县工程三项工作责任单位、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生态环境委员会,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国土(地质)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国家安全生态环境领域协调小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等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相关职责,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务实深化多方合作。推进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光谷地质科创共享平台等建实建强,进一步深化拓展与中央有关地质机构、兄弟省份地勘单位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沟通合作。围绕中部六省地质系统服务国家战略联盟、湘鄂赣三省五方(地质工作支撑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联合行动)、鄂豫皖三省六方(桐柏—大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鄂渝陕三省(市)区域地质战略合作,加强地质学术交流、方法技术联合攻关等工作,推进省际地质合作协同融通。强化公益地质创新理论研究,加强《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建设,持续提升期刊影响因子。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