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新版 旧版|地质大数据平台|繁体 |登录|注册

湖北省地质工会关于推荐2024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和2024年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的公示

2024-03-07 11:47 地质工会

根据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关于2024年“五一”前夕集中评选表彰湖北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的通知》(鄂人社奖〔2024〕11 号),经局属单位申报,局党委会研究,拟推荐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为2024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候选对象,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地质勘查院支部书记、院长蔡恒安为2024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候选对象,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监测室为2024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候选对象。现按有关规定,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自2024年3月8日至3月14日)。

如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省地质工会反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请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反映事项证明材料等;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请提供单位真实名称(加盖公章)、联系人、联系方式和反映事项证明材料等。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684号湖北省地质局

联系人:省地质工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18963975949

附件:2024 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推荐对象事迹材料



湖北省地质工会

2024年3月7日


附件:

2024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申报材料

——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

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三大队)隶属于湖北省地质局,现申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申报材料汇报如下:

一、地质三大队单位概况

自1964年成立以来,地质三大队始终致力于地质勘查,为国家资源开发做出巨大贡献。从江南到江北,地质三大队转战多个矿区,钻探深度超30万米,探明铁矿石910万吨和金属铜4万吨。1970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全队紧急搬往江北找煤,仅用一周完成搬迁,当年钻探进尺超1.6万米。期间历经专业化分工和重组,地质三大队成为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的专业队伍,业务遍布多地。2014年,为适应改革需要,省地质局加强我队建设,明确其工作范围为黄冈市。如今,地质三大队已成为集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和资料收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单位,为国家地质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二、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湖北地质三队始终坚定不移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理念,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突出基层管理,全面提升基层支部党建工作水平,2023年举办14期“强队伍、争先行、建新功”中层干部讲坛,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全面完成党员下沉服务,全年党员下沉873人次,服务时长1746小时。荣获黄冈市青年文明号,连续两年荣获省地质局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六年黄冈市市直“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三、坚持公益职能担当,全面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一)地质英才群策群力,持续推进找矿突破行动。 开展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与评估工作,累计提交冶金用硅质原料矿推断资源量1700余万吨、长石矿推断资源量900余万吨、建筑用石料矿资源量约10亿吨,溶剂用灰岩资源量1.25亿吨,水泥用灰岩矿资源量2.58亿吨,饰面用花岗岩矿荒料量800.8万立方米,提交大型矿产地7处,中型矿产地6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防灾精英同心同德,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斗争。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沉20余人到各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协助全市申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近4亿元,编制地质灾害设计报告50余份,应急指导200余次,成功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近500点,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协助全市开展了长江大保护“雷霆行动”、长江干支流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和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各项专项行动,合计完成180余处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复绿面积不少于1万亩,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三)地质先锋聚力聚智,持续推进整县地质工作。“整县推进”和“+地质”双向结合、两手发力,构建了面广链长的地质技术服务体系。与黄冈9个县市签订“整县推进地质工作”战略合作协议、8个市直部门签订“+地质”合作协议,有序开展了“黄梅分站”建设。初步构建了11个市、县(区)全覆盖,地质业务全覆盖的队地合作关系,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聚焦民生,勇挑地质灾害防治全方位技术支撑重任。坚持常态化派驻专业技术人员驻守,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网格协管职责,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支队,做好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争取承担应急测绘保障任务,提升县域防灾减灾救灾水平能力;贯彻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理念,开展黄梅、英山等县地灾防治精细化双控管理,为网格化防灾模式升级提供扎实保障。

(四)环保先锋同心协力,全面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对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需求,高质量完成白莲河湿地生态地质调查任务,主动服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建设,积极参与龙感湖、赤东湖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谋划承接病险水库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流域治理勘察、施工项目,绘好流域地质底图,服务“一江六水百湖千库”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五)地质精英携手并进,不断深化县域“地质+”工作。地质三大队抓住历史机遇,与8个市直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与各级政府部门对接合作提供了“金钥匙”,为我队谋划项目、快速发展、加强人才交流提供广阔舞台。初步构建了“双覆盖”(11个市、县(区)全覆盖,地质业务全覆盖)的队地合作关系,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科技尖兵同心同德,不断促进实验检测科技革新。推动试验检测与测绘业务稳步发展。优化试验检测人才队伍,提升实验室能力,检验检测CMA资质成功扩项至89个参数,承接并完成了武穴市大法寺镇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60个试验项目;成功组建了测绘事业部,顺利入库黄冈市市区“多测合一”名录库。测试与测绘业务的拓展,进一步优化了全队产业布局,有利于我队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全面提升技术能力水平

地质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支撑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进展,地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地质经济发展争上新台阶。利用兴地检测中心、黄冈地区地热成因研究中心和鄂东北区地质矿产研究中心三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队在科技创新中的载体作用,聚焦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科技成果凝练,不断孕育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实施省局级科技项目12项、队级科技项目8项,投入经费300余万元,并成功获得成果转化,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其中CSCD期刊12篇。荣获地质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著3项,出版专著2本。

五、坚持地质文化铸魂,全面加强地质文化弘扬工作

(一)拓展文化载体,传承地质荣光。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李四光精神,教育引导全体职工坚定对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进一步为我队改革创新发展凝神聚力。积极参与全局筹划建设全局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实践基地、新入职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地质研学参访基地,参与团风县回龙山镇李四光故居改造,协助举办李四光精神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文明单位创建,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系列宣传,厚植法治地质和清廉地质文化底蕴。

(二)发挥技术优势,守护一方平安。主动融入地方,承担实施了黄冈六个县市突发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消除共111处地质灾害隐患,保护了2000多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2.5亿元资产安全。开展黄冈市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工作,构建20个雨量站雨量监测网络体系。严格落实网格协管职责,常态化派驻各市县区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出动3454人次参与防灾救灾,实时监控203处重大地质灾害,发布精细化预警预报信息14期,有效预警并科学处置了罗田县分水岭滑坡、英山县施家湖矿山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其中,浠水三角山崩塌成功监测及应急处置工作入选2021年度全省十大地灾成功避险案例,获得《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道宣传,获得了黄冈市委市政府的广泛好评。

六、党建引领赋新能,科技创新铸未来

地质三大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擎,引领中心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黄冈市地质灾害防治、资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们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承“三光荣”精神和李四光精神,坚定信心决心,为地质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凝神聚力。

2024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事迹材料

——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地质勘查院支部书记、院长蔡恒安

蔡恒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男,汉族,1988年05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地矿勘查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地质勘查院支部书记、院长,曾获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殊荣。

该同志长期坚持奋斗在我省战略性矿产深部找矿和科技攻关一线,始终坚持“践行地质找矿使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聚焦区域战略格局变化,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为引领,从矿产资源保障的践行者,到地质科技创新的探索者、产业集群发展的护航者,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一是作为地质找矿先行军、主力军,积极服务我省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护与开发利用。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之初,就积极响应国家“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扎根野外一线,克服恶劣的工作环境,立足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及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构建,充分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投身鄂东南矿集区战略性矿产深部找矿工作。

期间,他通过精钻细研一份又一份地质资料,精益求精编好每一张图纸,精密推演定位好每一个钻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深部找矿中不断取得突破;通过努力提升专业技能、锤炼工匠精神,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岗位新手、项目负责逐步成长为大队副总工程师、行业技术专家,先后主持、指导开展了龙角山、铜绿山、大广山、鸡冠咀、铜山口、鸡笼山、石头咀等大中型矿山的边深部找矿工作,累计实施地质找矿项目近15个,在黄石地区圈定找矿靶区20余处,发现铜铁金钨矿产地10余处,累计新增铜资源量20余万吨,(富)铁矿石量1500余万吨,金资源量8余吨,三氧化钨资源量5.53万吨,钼资源量近1万吨,同期新增铜铁金钨资源量占比湖北省60%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近300亿元,延伸了铜绿山、鸡冠咀老矿山服务年限,稳定高收入就业人口3000余人,为地方每年增加税收近3.1亿元。

他亲自主持的湖北省大冶市龙角山-付家山钨矿勘查项目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WO3资源量5.53万吨,将龙角山矿床WO3资源量提升至10余万吨,成为湖北省首个大型钨矿、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规模钨矿,改写了湖北省无大型钨矿历史,实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对于找钨的最大发现,得到了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认可,湖北日报给予了专题成果报道,成果获湖北省地质局李四光地质科技成果特等奖,目前已申报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参与的阳新岩体西北段勘查获“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奖”(湖北省唯一),为加快我省“51020”产业集群打造,防范化解资源安全重大风险做出突出贡献。此外,围绕湖北“亿吨机制砂”重大项目建设,提交特大型石灰岩矿产地1处,为华新打造三个全球第一(最大亿吨机制砂生产线、活性钙深加工生产基地、环保墙材生产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服务湖北特色非金属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是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引领服务我省矿业产业发展。一方面,他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号召,深耕于铜铁金钨战略性矿产深部成矿规律与找矿技术方法组合攻关,积极争取多项国家级、省级、厅局级重要科技项目落地。

作为“鄂东南矿集区深部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首席专家团队副首席,完成了“鄂东南地区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与钨铜成矿规律研究”“鄂东南地区成矿作用综合研究与深部找矿突破”等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开展成矿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形成了鄂东南矿集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技术方法组合等原创性创新成果,产学研用于地质勘查一线,推动龙角山、铜绿山、石头咀等矿区深部及外围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出色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重大任务。尤其是“十四五”以来,通过继续深化区内成矿理论认识,创新性提出氧化性I型花岗岩类也能形成规模型钨矿的推断,并建立矽卡岩型钨矿“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在龙角山矿区勘查发现湖北省首个大型钨矿,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第一钨矿,拓展了我国钨矿找矿空间,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突破;带动中钨高新等上市企业在湖北建立钨矿资源基地,在服务我省矿业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研究成果作为重大科研专项重要找矿实践成果用于申报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此外,作为项目骨干成员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东部地区金和铜矿床三维探测技术与增储示范”,引领了鄂东南地区地质找矿科研前沿研究,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成果先后出版《鄂东南铜铁金矿集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深部找矿》《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铜山铜铁矿床三维地质结构与深部定位预测》等专著多部,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5篇论文获得湖北地质科技论坛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湖北省优秀地学学术论文奖。

另一方面,为响应湖北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大队转型发展,他勇接挑战,深入探索勘查投入新机制,构建地勘单位转型模式。

通过充分准备、起草专报、多轮研讨,他积极推进市域、县域地勘基金中心筹备工作,推动成立了走在全国前列的黄石市级、大冶县级(湖北省首个)两级地勘基金,创新性提出了“省-市-县三级地勘基金联动”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三级资金勘查新模式,将地质单位转型高质量发展融入到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中,不忘“践行地质找矿使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该模式被中国矿业报以“新一轮找矿突破的黄石探索”进行了专题报道,为全国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基于此,他持续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继续探索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联合摘牌开发以及“多级财政引导、各类市场跟进、产学研用结合、共推找矿突破”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合作新模式,积极推动矿产勘查-出让-开发全产业链效率,服务矿产勘查良性循环。

三是带动形成一批高技能人才,支撑我省地质找矿人才队伍建设。他身先士卒,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要求,在落实黄石“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部署表现突出,被评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他以身作则,在团队建设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锻造优秀团队。在该同志的带领和帮助下,通过一个个项目的锻炼,地勘院培养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出色、认真负责、敢打敢拼的高技能人才,地勘院团体也被锻造成一支优秀的地质找矿铁军,凭借成绩和荣誉,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支撑了我省地质找矿人才队伍建设。

青山不改凌云志,扎根山野逐梦行。蔡恒安同志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地质找矿事业中,只为践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初心和誓言。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要努力。该同志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重要回信精神,按照省长王忠林同志回信要求,不断弘扬工匠精神,发扬创新精神,永葆奉献精神,奋力在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展现新作为,继续用地质本领为祖国找大矿、找富矿,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先进事迹材料

——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监测室

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监测室是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履行地质灾害“四位一体”网格化协管工作的实体部门,主要承担宜昌及神农架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巡排查、应急监测、宣传培训、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及地质灾害风险综合会商研判等技术支撑工作。近年来,地质环境监测室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多次获得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赞誉。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赠送“地质铁军、国土卫士”锦旗,神农架林区政府、宜昌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地质七大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国自然资源报刊登成功预警避险案例。监测室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充分履行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职能,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织密织牢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网”。

2023年7月8日16时许,宜昌市五峰自治县长乐坪镇月山村突发一起山体滑坡,造成5人受伤、9人失联。灾害发生后,监测室全体技术人员闻灾而动、听令而行、向险而奔。由地质七大队党委书记胡胜华担任总指挥、副队长许汇源担任组长、16名监测室技术骨干组成的18人监测小组星夜驰援赶赴现场,坚守一线52天,采用“人防+技防”的科学救灾方式开展应急监测与调查,安装监测设备37台套对滑坡体进行24小时无间隙全方位监测,形成日报、半日报及小时报千余期,制定预警响应工作机制,高效研究排险方案,积极参与抢险救援,戮力同心、知重负重,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为指挥部排险除危打下坚实基础,有效发挥了地质作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胸怀,有力弘扬了地质“三光荣”精神、李四光精神、湖北地质精神、“团结拼搏、务实争先”七队精神,展现了防灾减灾救灾铁军的作风。

2023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肯定我局“闻令而动,全力参与应急救援和抢险排危,态度坚决、作风硬朗、支撑有力”。宜昌市委、市政府分别发来感谢信,肯定地质七大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一、快速响应,做到技术支撑“真先行”

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责任。7月8日18时接到滑坡发生、有人员伤亡和失联的消息后,地质环境监测室常驻五峰县5名技术骨干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8日晚22时,胡胜华带领12名监测室成员作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及监测技术支撑力量,星夜兼程抵达现场开展初步调查,参加王忠林省长召开的现场专题办公会,向盛阅春副省长作专题汇报。

深夜,在暴雨过后的深山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片山体沿坡滑下,现场满是硕大的巨型石块,稳定状态不明,沿线公路已经被滑坡体截断,居民房屋离滑坡体不过数十米,还有数台挖掘机被掩埋。危险像一头巨大的怪兽蛰伏在身边,救援难度极大,但七队无一人退缩,他们深知救援黄金72小时,刻不容缓!

与时间赛跑,同生命竞速。监测小组迅速进入战时状态,科学制定预警响应工作机制,保持24小时值班值守,1天内安装完成自动化监测设备13台,完成滑坡体1:1000地形图测量与三维建模,对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开展调查35人次,参与编制调查简报1期、调查报告1期,查明滑坡基础地质条件、基本特征、变形特征等要素,为指挥部提出下一步抢险排危工作建议、制定排险方案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

二、统筹协调,筑牢联动配合“真支撑”

救援还在继续……滑坡面的上方还悬着约30万m3不稳定山体,其中威胁最大的危岩体约3万m3,随时会有再次塌方的危险。怎么办?必须先进行爆破!市委市政府明确由省地质局负责应急抢险排危工程监测、设计、施工、监理工作,地质七大队负责总体协调、工程监测和工程施工,要求7天完成爆破任务!

7天,完成3万m3危岩体爆破,现场有省地质环境总站等局属单位及中交二航局、消防、保障等八方单位,各类施工作业人员150余人!如何保证成功、安全完成爆破任务?七队党委书记胡胜华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亲自担任排危一期工程总指挥,调动精锐,抽调地灾、测绘、施工、地质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骨干组成工作专班,驻扎一线、不眠不休。每日定时召开工作例会,制定当日工作目标任务,实行两班倒工作制,现场指挥小组每人每日投入工作时间达20小时。1天内施工相关的协调、安全、技术、质量班组全部到位,5天内完成排危一期设计、总体设计、施工方案、监理方案的编制与审查,6天内与二航局共同接管核心区施工管控工作,完成项目部及施工区1门楼、2门房、5卡点建设。如何顺利完成爆破工作,也给监测工作出了一大难题,作为监测小组组长的许汇源及时制定监测方案,6天内安装完成29套GNSS位移监测设备,2套裂缝监测仪,5套声光报警器,1台边坡雷达,3台无人机,定期拍摄滑坡实况。监测小组每小时报送一次实时数据,每半日、每日各汇总一次工作情况。得益于统筹组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得益于监测小组第一时间对多如牛毛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处置,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缜密、快速地处理预警信息,未出现一次漏报、延迟上报,保证了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爆破工作圆满完成,为后续应急排险、地质灾害治理创造了安全条件,有效保障了现场施工安全和爆破安全。

三、不惧艰险,彰显作风过硬“真担当”

作为本次应急救援工作监测小组组长,许汇源接到通知后即时反应,丝毫不敢马虎,当晚即赶赴现场开展专业监测前期初步调查工作。他迅速进入战时状态,24小时坚守现场参与应急处置,组建应急监测小组,协调多方力量参与抢险救援工作。每天天一亮,他便同技术员一起出门爬山跑点,滑坡区内坡高路滑,再加上仲夏高温酷暑的天气,让工作变得异常辛苦,皮肤在烈日的暴晒下,短短几个小时就变的通红刺痛甚至脱皮,身上衣服也会全部湿透。许汇源不仅不抱怨,还说说笑笑鼓励技术员一起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并且总是冲在最前面以身作则。在他的带领下,监测小组1天内即安装完成自动化监测设备13台,6天安装完成37套设备,圆满完成了监测工作。他以守护者的辛劳、逆行者的担当、冲锋者的姿态,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生命保驾护航,一刻也不敢松懈!”刘位夷作为常驻五峰县技术人员,是监测小组第一批前往滑坡现场的技术人员,从7月8日起一直坚守在一线。铁架和防水布搭建的“方格子”,几张办公桌椅和简易折叠床,就是他们的临时项目部。在这里他和小组同事们36小时连轴转,每天紧盯监测数据动态,白天上一天白班,晚上继续值夜班,第二天再上一天白班,才回到驻地休息一晚。与时间赛跑、战天斗地、克服大雨暴雨等极端天气和现场简陋艰苦条件,他们以为生命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排危排险工作提供精确的“数、图”成果,保障救灾工作化险为“夷”。

年仅27岁的孙新月是监测小组里唯一的女同志。得知灾情后,她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第一批应急救援队伍。为了能更全面清楚地了解滑坡稳定性现状,更有针对性地反映监测效果,她不惧危险,不畏酷暑,穿梭在监测点之间。滑坡现场地势险峻、乱石堆积,被大量树木覆盖,没有道路,下雨后更是泥泞难行。没有路,那就一步一步走出一条路来!在随时有塌方危险的路上,她和同事们白天顶着近40度的高温多次深入滑坡核心区域反复开展现场监测巡查,晚上加班加点编写报告,彰显了湖北地质人的责任担当!

在今后的工作中,地质七大队地质环境监测室的每一名成员将进一步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继续爬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工作,用专业的地质知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守护宜昌山水,守护人民安全。

附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