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平台|局电子政务平台|繁體 |登录|注册

地质八大队青年同志学习黄旭华院士精神心得分享

2025-02-17 09:41 队团委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溘然长逝,享年99岁。这位“深潜”一生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毕生心血铸就大国重器,以无我之境诠释赤子之心。从一穷二白中突破技术封锁,到以身试险完成极限深潜,黄旭华院士的奋斗历程不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初心、践行使命的精神丰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唯有传承黄旭华院士“许党报国、为民奉献、创新求索”的精神内核,方能在新征程上凝聚起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地勘院副院长康昱:学习黄旭华院士“忠诚铸魂、奉献无悔、创新求索”的精神,深感地质找矿亦是无声的深潜。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每一块岩石都是大地密码,每一条矿脉皆是家国血脉。攀秦岭武当之险、测桐柏大别之变,用罗盘校准初心,以锤镐叩问山河!黄老激励着我们:创新是破解资源密码的钥匙,奉献是点燃人生火炬的燧石。在数据海洋中深潜论证,于荒野深处默默耕耘,用科技之光照亮隐伏矿脉。地质报国、无问东西;人生所向,皆为山河!

青年博士丁乐乐学习黄旭华院士的精神,深刻感受到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他隐姓埋名三十载,将毕生智慧献给核潜艇事业,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品格。作为新时代地质人,我将以黄老为镜,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立足地质找矿报国,用脚步丈量山河,以技术突破资源瓶颈,在平凡的坚守中铸就不凡的报国人生。

测绘中心主任张向远: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面对技术封锁,他用算盘打出大国重器,用一生践行“把最宝贵的献给祖国”。作为新时代地质人,既要传承“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忠诚基因,更要以地质找矿突破续写报国新篇。

队团委书记王明浩:在深入研读了黄旭华老前辈的卓越事迹后,我内心深受触动,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黄旭华老前辈的一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深刻鞭策与不懈激励。我们应当传承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秉承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默默耕耘,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要弘扬他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迎难而上,勇于在地质科学的新领域中开拓创新。

随州站副主任陈超:黄旭华先生的爱国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隐姓埋名三十载,为核潜艇事业默默付出,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榜样。地质工作条件艰苦,但使命光荣。我们要像黄老一样,心怀祖国,无畏艰难,用双脚丈量大地,用专业探寻宝藏,为地质报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爱国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

探矿中心技术员王奥:黄旭华院士“赫赫无名”三十载,将毕生心血化为守护祖国的“深海利剑”,深刻地诠释了“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崇高信念。作为钻探技术人员,我愿以平凡岗位的默默耕耘,继承黄老“一滴一滴流尽热血”的忠诚担当;用“钻穿地层问乾坤”的铿锵之声,续写地质人“以身许国”的无悔人生!

襄勘院团支部书记孟航:黄旭华院士的逝世让我深感痛惜。作为勘察设计行业的一员,我深知每一项重大工程背后都需要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黄院士隐姓埋名数十载,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注毕生心血,他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勘察设计工作同样需要严谨、专注和持之以恒的坚守,黄院士的事迹激励我在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为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测试中心质量负责人韩薇:黄院士的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国不是空谈,而是用行动去践行;奉献不是口号,而是用坚守去证明。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当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地质报国”的深刻内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环院项目负责李冰洋: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载,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核潜艇事业,用一生完美诠释了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勇担使命、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中心生态修复室主任鬲新:在黄旭华精神的照耀下,我深感地质工作的使命与荣耀。地质人应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为地质事业和民族复兴添砖加瓦。每一次的深入探索,都是对黄旭华精神的最好传承。

相关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