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地质医生”的无声守护尽在“一砖一瓦”间
全媒体记者 丁涛 王晶晶 通讯员 费香红 黄蔚
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襄阳,承载着数不清的历史故事。襄阳古城墙,作为这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然而,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古城墙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何守护好古城墙呢?3月18日,记者走进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简称地质八大队),探寻“地质医生”们在“一砖一瓦”间的无声坚守。
应急抢险:
争分夺秒 为古城墙“诊断病害”
2017年10月,连续的大雨倾盆而下,让古城墙经历“磨难”。雨水无情地侵蚀渗透,使得城墙东门段坡脚挡土墙出现鼓胀破坏,墙顶部路外侧墙体约200米的地段出现裂缝。一道道裂缝,仿佛一道道狰狞的伤口,不仅威胁着游客的安全,也让古老的城墙岌岌可危。
地质八大队接到市文物管理处的通知后,迅速作出反应,专业技术人员快速集结,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
顾不得雨水的浸湿,“地质医生”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地质调查工作中。他们仔细观察城墙土体的变化,通过各种专业设备和丰富的经验,逐步查明了城墙土体下沉的原因。经过严谨分析和评估,确定城墙损坏程度,并在现场迅速提出应急抢险处置工作方案,争分夺秒地对墙顶裂缝进行回填封堵。
“及时有效的应对举措,成功避免了雨水的进一步下渗,防止墙体变形的扩大,保障了后续城墙加固的可行性。”地质八大队环境地质首席专家魏鹏飞介绍,考虑到城墙结构的特殊性,后期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采用双排钢管桩支护方案,使城墙更加坚固。
物探检测:
精准把脉 为古城墙“保驾护航”
现存的襄阳古城墙修建于明代初年,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然而,东、西、南门并未联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襄阳文旅的沿轴聚焦发展。
2017年,市政府提出襄阳城墙东西门联通方案,为此,地质八大队承担起城墙地基地质勘察的重任。地质专家们运用专业知识,对城墙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等进行详细调查。通过勘探取样等先进系统的勘察技术手段,揭示了城墙地基的承载力、地下水位、土壤稳定性等关键信息。
“这些数据,就像是为城墙联通工程绘制的一张精确地图,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魏鹏飞介绍。
2022年,在襄阳城墙襄阳公园后门段城墙修缮工程保护项目中,地质八大队再次发挥专业优势,运用高精度地质雷达、面波等物探技术,对城墙的墙面砖体、墙体夯土体结构进行了全方位“体检”。
通过地质雷达扫描,技术人员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专业分析,精准发现了城墙墙面砖体内夯土存在的空鼓、空洞、城墙体夯实土体不密实等隐患区域。“针对这些隐患区域,我们提出针对性的注浆加固、局部开挖修复等处理措施。”魏鹏飞说,这些科学合理的建议,为襄阳古城墙修缮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让古城墙在修缮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合适的保护。
持续守护:
实时监测 为古城传承注入“地质力量”
古城墙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投入精力和专业技术。
“2021年,我们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业设备,历经数月的实地勘测,做出可行性报告,并顺利承接起‘襄阳城墙自动化监测’项目。”项目负责人罗雪说,当年3月15日开始建设点位,并于当年4月14日全部完成。
目前,襄阳城墙自动化监测项目共包含26个GNSS点位(其中1个为GNSS基准站)。“我们通过这些监测点位,对城墙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城墙的动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便可以迅速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古城墙始终处于安全状态。”罗雪介绍,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和监测,已进入正常状态,可顺利移交地方政府进行日常监测。
地质八大队的“地质医生”们,用专业技术和默默付出,为古城墙的保护撑起了一片坚实的天空。
“未来,我们将秉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继续用专业技术和新型设备,为襄阳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地质力量’,让古老的城墙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魏鹏飞说,除此之外,地质八大队还成立了城市安全韧性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和城市风貌提升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将在襄阳都市圈城市更新、古城保护与发展、城市风貌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关附件: